jdb电子新冠病毒大流行制造了人类史上前所未见的公共卫生危机,今年一年,新冠疫情对公众健康、社会福利及全球经济的冲击持续占据头版。为此,GIJN 编写了一份关于如何进行医疗保健调查报道的指南。这篇文章总结了十个来自指南的小贴士。
新冠病毒大流行制造了人类史上前所未见的公共卫生危机,全球各地读者沉迷于追踪疫苗新闻。医疗保健条线的人手需求大增,即便是专门采访法庭新闻、甚少跟进医药试验的记者,也要借调采访疫情。过去数月,新冠病毒对公众健康、社会福利及全球经济的冲击持续占据头版,而记者一直与时间竞赛,帮助读者掌握最新消息和信息。
有鉴于此,GIJN 编写了一份最新的全面指南,手把手教你如何进行医疗保健调查报道。这份指南由非营利机构 Re-Check.ch 的创办人 Catherine Riva 和 Serena Tinari 编写,该机构专门研究和调查公共卫生议题,这次为记者提供快速上手课程,让记者了解如何挖掘有关新冠病毒大流行、疫苗和药物研发、医学研究、企业影响及各方利益冲突的新闻报道。
新冠病毒大流行如何冲击各国的卫生系统?新研制的药物及疫苗有何功效?随着越来越多记者加入报道相关议题,这份指南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假如你正在跑医疗保健条线,花两个小时来阅读这份指南,一定会非常值得。(指南的 PDF 版本可在此处下载:)
正如这份指南的作者写道:“就医疗保健议题作调查报道,既复杂又充满挑战性,过程中需要阅读冗长的文件档案、熟悉医学术语、处理统计数据……尽管学习路途艰险陡峭,但投入这个调查报道专门领域之后,你永远不会缺少新闻故事。”
在当前的全球形势之下,没有任何事情是简单明了的。面对行业有能力干预的信息,你都应该抱持怀疑态度jdb电子。独立评估各项证据,交叉核查不同信息,还要谨记的是在医疗保健领域,利益关系和幕后议程无处不在。拿国与国来作比较,这不仅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且容易掉进陷阱,因为各国差异、各种混杂因素都有可能产生作用。
早期的新冠疫情模型,都是在可靠数据匮乏的情况之下建立。再者,流行病一般都以非线性、混乱的形态扩散蔓延,任何模型都很难用于预测疫情发展。
全球新冠疫情正在催生大量的医学研究jdb电子,研究论文的发表速度惊人,大部分却未经同行评审。当前学术界的众声喧哗,让原本就不谙相关领域的记者摸不着头脑。审视医学研究的黄金法则是“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 trial),不过这种方法并非万试万灵,假如有需要采取其他审视方式,务必注意其局限性。
谨记,任何数字都必须置于背景脉络才有意义jdb电子。譬如说,当你想要指出新冠疫情的某项指标规律或统计数据并不寻常时,那你必须先去考察:在一般病毒感染情况下的正常规律是怎样的?这项看起来不寻常的指标对病人健康有什么潜在影响?在一般医院环境下,医生会如何应对这种症状?在医疗保健的世界,要评估某种现象到底是前所未见、还是相当普遍,提供背景脉络是唯一方法。
采访医疗保健新闻时,医疗供应方、监管机构、从事试验和研究的人员、病人团体、制药行业内部人士等,都可以是你的潜在信息来源。你需要跟不同领域的专家交流,例如就新冠疫情咨询传染病学专家和疫苗安全专家,他们分别拥有关于全球卫生事件之传播和管理的专业知识,能帮助你完成更全面的报道。
不过请注意,我们都倾向相信专家意见,他们的履历越厚,我们越是深信不疑。事实上,我们直觉信任的医疗行业领导者,往往身兼企业、政府机关或国际组织(例如世界卫生组织)的顾问,因此必须考虑当中的利益关系。
不少记者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引用薄弱的科学证据,继而得出错误的结论。切勿忘记在这场危机之中,媒体和政府所发布的信息本就不断遭遇外界的挑战,记者从事相关的调查报道时,更加应该保持冷静理智。
遇到任何载有保健声明的媒体报道,都应该提高警觉。这类声明往往并非基于研究证据,而是基于政府及行业的新闻通稿,因而存在疏漏。就算是研究声明,也务必作出独立评估。
临床试验需要走过多个阶段,记者必须了解每一个阶段能够(和不能够)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当一组科学数据通过新闻稿、而并非通过学术期刊来发表,你就应该提高警觉。检视临床试验数据库时,应该考究试验研究的设计、试验参与者的数量、纳入或排除某项数据的依据,以至试验结果是否公开等。
早自1970年代采访医疗保健新闻、的创办人 Gary Schwitzer 著有经典工具书《医疗研究报道》(Covering Medical Research,),当中有以下值得谨记的精准评语:“并非所有研究都是平等的,因此也不应将它们报道成尽然平等。”
在医疗保健领域,假如执着于寻找那个“坏蛋”,最终很有可能误读事实,继而作出错误报道。累积一定经验后,你会发现总着眼于“坏蛋”,其实是将这个领域看得太过简单。经过深入考究,你会了解到一些并不起眼的领域持份者jdb电子,虽然表面上与病人站在同一阵线,却也有自己的幕后议程jdb电子。
制药行业的影响力无处不在,医疗营销也正飞速发展。某种药物到底有多少功效?可能产生哪些负面效果和不良副作用?对于这些问题、甚至是一切事物都应该保持怀疑态度,即便是在医学期刊发表的所谓证据。
一些医学期刊采用商业发行模式,意味着期刊内容可能受到广告效益的影响。部分期刊更以“重印再版”的形式发行,即由行业斥资,将出版过的研究报告汇编重印,用于营销目的。
检视药物或疫物审批程序中的每一个细节,评估审批程序是否符合标准,包括药厂曾否获得监管机构的任何让步,例如监管机构可能允许药厂基于药物或疫苗的替代功效、而非主要目的功效,来标榜药物的成效。
追查药物或疫苗的潜在副作用,对审批程序抱持怀疑态度。正如这份指南中详细介绍了以下这个事例,说明审批程序并非万无一失:一位科学家向监管机构提交了一款人工网膜,并且成功通过审批程序,而事实上这款产品是以橙子的包装物料改造而成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