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b电子希玛眼科集团通过“港澳药械通”已成功引进四款国际创新药械,治疗疑难眼病患者。
深圳新闻网2023年12月21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余海蓉 罗莉琼 通讯员 深卫信 文/图)近年来,深圳牢牢把握“双区”建设历史机遇,用足用好综合授权改革关键一招,加快构建便利国际医疗机构建设、技术标准衔接、药械准入使用的跨境医疗服务规则体系,创新香港医疗福利过境、电子病历过河、“港澳药械通”先试等民生服务融贯等实现形式,以便利港澳办医行医就医“小切口”,促进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建设“大变化”。
“打造跨境医疗健康服务创新发展新高地”上榜2022年国务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建立与国际标准衔接的医院评审认证体系” “医疗服务跨境衔接便利”等2批次3项典型经验获国家发展改革委肯定并全国推广。
65岁的肖先生是汕头人,多年前左眼确诊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此前已多次治疗,但并未有效改善。近年来,肖先生左眼视力急剧下降,视力差到仅能勉强看到眼前手指。他原本已几乎放弃希望,今年7月,听闻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引进“布西珠单抗Beovu®”这一进口眼底创新药,特地从汕头赶到深圳求医,成为深圳希玛首针“布西珠单抗Beovu®”受益者。深圳希玛眼科创始人林顺潮教授介绍,与国内现有的抗VEGF药物相比,“布西珠单抗”约3至4个月注射一次,能满足延长给药间隔的治疗需求,更快更彻底地消除视网膜积液,并可持续改善视网膜解剖学结构。
这只是“港澳药械通”惠及患者一个案例。自2020年11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实施“港澳药械通”试点以来,深圳市卫生健康委认真总结试点实践经验,持续完善管理制度,做好监测评估,结合临床需求,积极扩点拓面,切实把这件民生实事办好,让更多市民惠及。
2023年2月,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禾正医院、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3家单位入选第二批“港澳药械通”指定医疗机构,目前全市已有4家医院获准使用“港澳药械通”。截至目前,“港澳药械通”在我市共落地了25种药品和14个医疗器械,惠及患者用药2800人次jdb电子。
在“港澳药械通”的监管上,深圳市卫健委指导督促试点单位完善港澳药品全流程管理制度,成立跨境药械专责小组,设置专责管理机构、专责人员和独立安全储存仓库,构建跨境药械采购、使用及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全流程管理闭环;配合市市场监管部门将临床急需进口药械按照高风险产品监管等级进行管控,着重加强保障条件、应急预案和处置能力建设,严格防控医疗风险。
“港澳药械通”打通了国际先进创新药械快速进入临床应用的通道,使已在港澳上市的药品,以及港澳公立医院已采购使用、具有临床应用先进性的医疗器械,在临床急需的情况下,可以在大湾区内地指定医疗机构使用,为大湾区居民带来了疾病治疗实实在在的便利,有效促进了大湾区医疗融合,对我国医药医疗水平提升起到积极地推进和示范作用。据悉,接下来,深圳还将通过深化深港合作,继续推动“港澳药械通”工作,并将其与支持医学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结合起来。
医院评审认证对推动医疗服务标准化、同质化,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国际通行的促进医疗行业互信互认的重要手段。在全球范围内,美国JCI、澳大利亚ACHS等是通行的国际医疗评审标准,但国内绝大多数医院并没有取得这些认证。
医疗卫生行业的规则标准与国际衔接,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影响力。2020年,中央发布《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深圳要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院评审认定标准体系。
2020年12月,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的支持下,深圳先行示范,成立非营利性的第三方评审评价研究中心——深圳市卫健医院评审评价研究中心。该中心高质量编制了《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中国)》。该标准以97%的得分率获得国际医疗质量协会外部评审会(ISQua EEA)的认证jdb电子。2022年9月,《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中国)》在深圳前海发布,至此建立起中国首个与国际接轨的医院评审认证标准,成为中国医院走向国际的“桥梁”。
该标准融合中国“三甲”医院评审评价标准内涵,同时接轨国际管理理念,其特点是倡导人文关怀细致化、职业安全体系化、风险管理全局化、质量安全精益化、医患关系坦诚化,设置“医院功能与任务”“患者安全、医疗服务与医疗质量”“医院管理”3个维度186款评价条目,以客观指标为主,提升了标准可操作性和评审结果客观性。
目前,这个中国的国际版“医院标准”已进入落地“实操”阶段。来自北京、香港、广州、深圳、珠海等5个城市的13家医院作为首批医院参加《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中国)》的评审认证。其中,深圳的5家医院分别为: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与此同时,深圳市卫健医院评审评价研究中心宣布落户深圳前海,并获国家卫健委授牌,成为“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研究试点单位”。该中心积极探索开展与国际接轨的医院评审认证服务,并以医院质量评审认证为基础,持续推进前海深港澳医疗合作交流,助力前海加快实现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标准通”。
医院参加《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中国)》,有利于加强人文内涵建设、完善医院管理制度、提高国际化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安全。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是首个“吃螃蟹”的医院,已率先完成深圳市卫健医院评审评价研究中心的两轮专家辅导带教及前期工作,于11月16日-18日迎来评审,成为全国首家接受国际医院评审现场认证的医院。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地理位置特殊,是前海自贸区内唯一一家能够同时承担医教研任务的大学直属附属医院,也是“大南医”集团在深发展的桥头堡,承担着深圳西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供优质国际医疗服务的重任。所以,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一直努力建设大湾区有口碑、国内有地位、国际有影响的研究型医院。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经过近一年的评审创建推进,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已逐步形成了接轨国际管理理念,重视风险管理,关注的人文关怀,关注医患伦理难题的处理,关注医疗质量安全,重视不良事件坦诚披露,为医院实现国际化愿景增添新的助力。
香港与深圳毗邻,然而,在医疗卫生专业人才领域却是不同的评价体系。内地医生按照职称分为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主治医师等,一些高难度手术资质直接与职称紧密相连,比如四级手术,必须是主任医师才能做,过往有些高难度手术,港籍医生由于缺乏相应高级职称却无资格进行,在深执业遭遇诸多困难。科研、教学项目资质等,也与职称紧密相连,内地职称会影响香港医生所在的科室申请科研课题资助、申报国家、省、市级的重大项目等。
在医生资质互认方面,深圳先行探索,打破深港医师资质壁垒,开展境外医疗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认定,优化港澳医师在深执业注册,试点港澳中医师招聘,建立香港专科医师与现行高级职称评审接轨的认定转换机制,实现香港医师在职称认定、岗位聘用、科研立项、学科建设等方面享受内地同等待遇。
作为首批获得内地“正高”职称的港籍医生,香港大学助理院长、内科部主任白明珠教授表示,“我们获得正高级职称证书jdb电子,很多的手术就可以做了,能更好地服务患者。在学科建设等方面,我们将与内地主任医师享受同等政策待遇,还能在内地申请课题,此举让手术授权、医生培训等方面更加规范化。”在深工作的港籍医生获得高级职称证书,对深港两地未来的科研、教学、医疗等领域交流,起到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如今,港澳医师在深跨境执业更加便利。目前,港澳医师来深圳短期执业者达186人,占全省85%;37名港籍名医获评正高职称,2批次12名港澳医师获聘卫生健康特聘岗位,4所中医机构招录6名港籍中医师。
与此同时,深圳优化港澳办医行医环境,持续优化港澳医疗机构审批流程,简化港澳医师资格认定、短期行医许可程序,大幅压缩机构设置与执业登记审批、港澳医疗专业技术人员执业办理的时限。
在深圳,港澳医疗机构集聚发展,已开设12家港资独资合资医疗机构,占全省同类机构总数近4成。林顺潮眼科医院、新风和睦家医院、禾正医院等一批高端港资医疗机构在深不断发展壮大,还有28家港式家庭医生工作室和3家国际化社康中心在深落地。
早在十几年前,香港长者邹先生从香港搬到深圳居住。不过,邹先生以前生病了选择回香港看病。近两年,他发现原来在深圳也能找到高水平的港式医疗服务。“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环境很好,也有港籍医生,看病通过手机预约挂号,医生有足够时间留意我的病情,也会持续跟进我的治疗,跟在香港看病区别不大。”邹先生说。
目前有不少香港、澳门居民工作生活在深圳,聚焦他们的就医所需,深圳加快推出便利港澳居民在深就医措施。
推动医疗费用跨境结算。发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内地唯一的香港公费医疗异地结算平台作用,持续扩大跨境结算惠民政策覆盖,“长者医疗券”适用范围拓展至深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在粤香港慢性病患者门诊服务常态化。
在长者医疗券计划下,年满65岁并持有有效香港身份证或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入境事务处发出的《豁免登记证明书》的人士,可使用香港特区政府每年2000港元的医疗券金额,用以支付荔枝苑社康中心门诊医疗护理服务费用,包括预防护理、治疗和康复服务。
据统计,有14万人次的粤港人士在深享受跨境医疗服务,实现港澳居民在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方面享有“市民待遇”。
完善跨境转诊合作机制也是便利港澳居民在深就医措施之一。深圳建立健全深港跨境转运服务协商机制、跨境转诊合作机制以及紧急医疗救援联动机制,7家医院纳入深港病人转诊试点工作定点医院,为超过200名香港患者提供跨境转诊服务。2022年12月,仅用8分钟完成首例移植心脏快速检疫通关及深港交接jdb电子,实现内地与香港间紧急医疗救助人体器官共享历史突破。
在深圳,早在2000年10月,深圳市政府就与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签署协议,以前瞻性战略眼光和布局,共建国内第一个创新模式的医学中心。20多年来,依托合作三方优势,以开拓的理念、创新的体制、灵活的机制、丰富的发展内涵,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已成长为一个高层次、创新型,融医疗、教学、科研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一体的现代医学中心,开创了地方政府与高校共建高水平医学中心的成功模式。近年来,医学中心在医学以及生命科学领域开展创新研究,取得了很多突破。
目前医学中心已有12个临床医学研究所。接下来,三方将共同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大湾区国际化医学中心,建设一流的深港医疗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围绕深圳“双区”建设和“双改”示范,充分发挥北京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在医疗、教育、科技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以推进深圳医学研究创新发展为目标,在光明科学城与河套地区布局医学应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及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同时,深化与深圳医学科学院(筹)、深圳湾实验室的协同合作、错位发展,发挥医学中心在临床研究体系建设和管理方面的优势,全力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科技创新事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5月,由深圳市政府、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合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项目在龙岗区正式开工,预计2035年初步建成具备高端医学人才培养、先进医疗服务和创新医学研究的国际化医学院。该医院规划床位3000张,是香港中文大学教学医院,也是深港医疗合作的重要平台。聚焦要素流动,加快打造大湾区医疗卫生高地,深圳打造高水平深港合作平台,共建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等重要平台,加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建成运营。与此同时,创新医学科教协同机制,扩大医学教育科技创新领域对港澳开放共享,引进6个港澳高层次医学团队,实施简化科研样本出入境等5条先行政策,5家医疗科研机构获批人类遗传资源过境港澳试点;建立与国际接轨、获境内认可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在临床肿瘤等4个专科开展试点,推广至全市12家专科医师培训基地。
此外,我市还出台支持前海港澳医疗机构集聚发展办法,合作共建港澳居民服务中心和港式家庭医生工作室,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社区居民健康管理新模式。
11月15日,深圳首个在自贸区外建设的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宝安区中心医院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正式启用。该中心配备8名金牌家庭医生及8名金牌护士,以及28名香港医护,为粤港澳居民和外籍人士以及深圳居民提供“先全科,后专科”的港式服务jdb电子。中心启用当天,就迎来深圳居民就诊,由金牌医护和香港医生共同为其提供健康咨询服务。“护士和医生同时关注我的健康,和以前看诊不一样。”“他们看诊很全面、很有耐心,我也很放心。”居民对诊疗体验如此评价。
据悉,今年以来,宝安区稳步推进深港协作医疗联合体建设,已完成5家港式家庭医生诊室和2家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建设,越来越多的深圳市民在家门口享有港式家庭医生服务。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