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b电子8月17日,天津市卫生健康委举行“卫生健康这十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效”专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改善医疗服务工作举措与成效。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天津市卫生健康委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也是“卫生健康这十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效”专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一场。
8月19日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节日主题是“‘医’心向党、踔厉奋进”。长期以来,天津医务工作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在改善医疗服务、提升医疗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今天的发布会我们邀请到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刘先夺;委医政医管处处长徐卫国;市第一中心医院副院长张雅敏;市急救中心主任李尚伦为大家介绍相关举措与成效,并回答媒体记者提问。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社会各界和媒体朋友们对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关乎百姓的身体健康和幸福生活。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在天津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直接指导下,立足民生福祉,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紧密围绕国家“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学科建设和医疗质量控制,从改善医疗服务和提高急救能力以及质量管理等方面入手,切实不断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得到患者的广泛赞誉。特别是近年来持续应对突发新冠疫情,我市医疗卫生系统在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和应急保障等方面,经受住了考验,也经受住了检验,广大医务工作者大力发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奋战在疫情防控、医疗护理和急救保障等重要一线岗位,也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医学专家和人民好医生。后天就是中国医师节,首先借这个机会祝全市广大医务工作者节日快乐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聚焦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统筹安排,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项行动,切实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一是改善医疗服务行动1.0版,以患者为中心,持续改善医疗服务百日行动。2018年开展“以患者为中心 持续改善医疗服务百日行动”,针对群众最为关注的诊疗服务、医院管理、便民服务3个方面的诊疗流程、患者就医、便捷服务、急诊管理、用药保障、投诉管理、医疗行为、导诊服务、就医环境、便民服务10个问题,推出了院长前移值班、减少重复挂号、建设智慧门诊。
二是改善医疗服务行动2.0版jdb电子,聚焦“一老一小一急一投诉”,转变卫生行业作风。2019年,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中,检视“一老一小一急一投诉”的薄弱环节,进行集中提升,作为“改善医疗服务行动” 2.0版本进行推进。其中:聚焦“一老”。针对老年人使用手机就医不方便问题,在全市卫生健康行业开展以“为民服务解难题”为主题的“老年人就医服务月”活动,出台简化诊疗流程、增加人员配置、丰富预约途径、推动社会联动、强化院长值班等10项服务措施,并通过每周动态效果监测、公布院长值班、服务中心的电话和地址、开展专题调研指导评估等方式,保障各项工作要求落实到位。聚焦“一小”。出台并落实儿科发展“双十条”政策,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市级专科医院龙头作用、盘活现有医疗资源等方式,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着力补强全市儿科医疗服务能力。聚焦“一急”。天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天津市加强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实施方案》,着眼人民群众对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迫切需求,构建我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立全市统一规划、统一接报、统一质控的院前医疗急救运行模式,合理规划院前医疗急救中心及分部、急救分中心、急救站点布局。聚焦“一投诉”。把加强医疗投诉管理作为改善医疗服务“精准制导”的关键,完善投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类排名机制等“七项机制”和“十项任务”,建立投诉管理数据库和投诉编码库,每周对全市医疗卫生健康投诉进行统计分析,及时报告反馈。将投诉与质控、社会监督和第三方满意度调查相结合,纳入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开展办理质量评价,深入发掘群众对投诉办理不满意的问题焦点,以群众反映就医问题和患者合理就医需求为导向,提升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完善投诉闭环管理。
三是改善医疗服务行动3.0版,启动微笑服务,持续提升就医体验。2019年,在全行业开展“微笑服务行动”,作为“改善医疗服务行动3.0版本”,从“心”入手,倡导慈爱之心和仁心仁术,聚焦改善提升服务态度,推出“一笑二礼三声四心”等8项要求,切实改进医疗机构工作作风,让优秀的医疗服务态度成为天津一张靓丽的“名片”。
四是改善医疗服务行动4.0版,以群众就医需求为导向持续提升患者就医感受。2020年,天津市卫生健康委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特别是突出老年人就医不方便问题,开展以群众就医需求为导向持续提升患者就医感受专项行动,推出三个方面10项专项举措,形成长效举措,完善我市医疗服务持续改善机制,开展流程服务再造,提高服务效率,改善服务质量,使人民群众就医更加便捷。
全市推进“1+6”急救体系建设,真正实现急救绿色通道“一路畅通”。即以院前医疗急救为龙头,通过建设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和中毒检测救治六大中心,通过流程化、同质化管理模式,全面提升我市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效率,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强化“1+6”急救体系,进一步提升急诊急救医疗服务质量,院前医疗急救硬件配置升级,保障日常平稳运行维护,为全市百姓急诊急救保驾护航。
院前医疗急救中心统领全市6个急救分中心和205个急救站点,急救体系运行平稳,院前医疗急救电线%,日常急救任务接报至到达现场平均时间降至9分钟左右,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特别是应对本土疫情和援沪、援冀的疫情防控期间取得优异战绩,展现了我市院前医疗急救铁军的风采,受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上海等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赞誉。院前医疗信息告知系统在全市三级医院和部分二级医院全面推进,实现医疗救治信息流先于患者到达医院,确保医院有充分的接诊准备时间,大大提高了救治效率。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胸痛中心建设,全市有28家医院创建胸痛中心,密度全国第一。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率于2014年在全国率先出现下降拐点,并连续8年持续下降,下降幅度达66.67%,挽救了很多家庭;我市卒中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全市22家医院创建卒中中心,全市患者到达医院大门至开始静脉溶栓的平均时间(D2B)48分钟jdb电子,每年静脉溶栓例数达到5000多例,且效果良好,偏瘫患者大幅度减少,大大提高患者生命质量;近年来我市开展创伤中心建设,严重创伤患者术前处置平均时间明显缩短,严重创伤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救治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
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体系发挥重要作用。加强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我市共有11家助产机构同时具备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能力,实现了母婴救治一体化管理,提升了母婴安全保障,有效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2021年我市孕产妇死亡率为8.06/10万,婴儿死亡率为2.16‰,已连续16年分别控制在10/10万和6‰以内。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信息化作为助力医疗服务的手段,为广大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老百姓看病更方便便捷,深得老百姓的肯定和欢迎。
一是智慧化就医便利服务。提供预约挂号、线上缴费、自助取号、检验检查结果打印等全功能智慧化服务,支持多种支付方式。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完善分诊叫号功能,合理安排就诊患者数量。推进分时段预约制度落实,预约时段精准到30分钟。
二是“互联网+”医疗服务。扩大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互联网+护理服务”等医疗服务覆盖机构范围和医疗服务项目,为患者提供规范、方便的医疗服务。
三是推进电子病历系统建设。全力推进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建设,目前,我市达到电子病历系统应用4级及以上水平的三级医疗机构共36家(占比72%),其中达5级以上高级别的三级医疗机构共2家。2021年全市参评三级医疗机构的平均级别为3.67,呈逐年上升趋势。
四是推动临床检验结果互认。目前,我市共67所医疗机构加入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名单,互认项目共43项;共56所医疗机构加入医学影像资料共享名单,共享项目共20项。全市16个区中,共14个区实现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15个区实现在医疗机构与独立检查检验机构间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大大方便患者就医,同时也减少医疗费用,减轻患者负担。
一是加大重点专科财政投入。十三五期间,市财政投入1亿元支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覆盖21家三级医院、11个一级诊疗科目。截至目前,我市现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项目35个、市级临床重点专(学)科项目50个(均含在建项目)。
二是落实民心工程。“十三五”期间,我市将“五大中心”建设纳入民心工程项目,全面开展标准化建设和质量控制,截至2021年底,已建成胸痛中心28家、卒中中心22家、创伤中心10家(创伤中心建设单位12家)、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12家、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18家,重大疾病多学科联合救治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三是推进专科联盟建设。充分发挥三级医院专科核心作用,建立了胸痛、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肿瘤、眼科、口腔、精神、儿科、妇产科、女性盆底功能障碍防治、儿童先心病、风湿免疫、门静脉高压、消化、传染病等15个跨区域专科联盟,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不断完善疾病分级诊疗模式,为加强京津冀区域专科协作建立良好基础。
四是加大临床专科技术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血液内科、肿瘤科、、神经外科、眼科、骨科和泌尿外科等专业在专科建设、临床技术与医疗质量、科研水平方面,具有较高的声誉水平和专科实力,血液、肿瘤和等部分学科成为全国和华北地区的诊治中心,业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神经内科、内分泌和消化等专业也在不断提升和加强;重点医疗机构围绕卫生健康科技基础研究、治疗和临床转化等核心环节,在手术、放疗、化疗、介入、免疫、基因生物等领域创新诊断和治疗方法,参与了多项标准制定与指南和专家共识的编制,专科影响力不断提升。
一是持续加强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市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267家,其中,212家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48家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25家机构达到社区医院建设标准。持续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市共建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2400余个,签约总人数近400万人,每万名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近3.4名。
二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处于全国较先进行列。在最近8次国家省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中我市均名列前三,其中,3次全国第一、3次全国第二,2次全国第三。
三是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字健共体建设。目前,已初步搭建“云管理”、“云服务”、“云药房”、“云检查”平台,通过开展基层数字健共体,不仅提升基层服务效率和质量,也为基层医务人员和行政管理者有效减负。全市16个区26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全部完成云药房和云服务上线家社区站或村卫生室云平台系统安装部署,建成了91家基层数字健共体慢病管理中心。2022年累计为居民提供130万余张处方服务,送药到家12万余次,为行动不便人群尤其是老年群体提供上门居家医疗健康预约服务9000余次。
质量管理创新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体制创新”。成立市医疗服务评价和指导中心,负责所有市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全流程事务性工作,持续提升质控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二是“组织创新”。成立天津市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委员会和天津市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办公室,明确了质控管理架构、质控管理职责和质控指标体系,做到组织健全、职责清晰、动态监测、持续改进。三是“体系创新”。成立市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70家,16个行政区共成立区级质控组织183家,质量管理逐步实现医疗机构内医疗服务流程和行业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全覆盖。四是“模式创新”。将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住院病案首页上报数据与卫生统计直报平台中医疗服务能力、财务、人力资源、设施设备等数据进行全面整合,构建智慧医疗质量管理模式,并逐步将数据应用从事后管理向过程监控和事前预警发展,全面推动医疗质量提升。五是“机制创新”。建立与外省市质控组织、与本市同级质控组织、市区质控组织、综合监督、医保监管和医院评审等专项工作的联动机制,以质量管理为核心,通过不同组织、不同专项之间协同联动,促进综合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持续改进群众就医体验。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永守初心,坚定信心,坚持问题导向,打开脑袋上的“津门”,创新改善医疗服务的各项举措,开启医疗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谢谢大家。
感谢刘先夺副主任的详细介绍,下面,请记者朋友举手提问,提问前请您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除了刚刚刘先夺主任提到的改善医疗服务若干措施,我们看到天津近年来在提升儿科医疗服务、推动护理事业发展方面也有一些亮点,请介绍一下这方面是如何推动的?
谢谢您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需要,我们始终聚焦群众就医需求,持续提升儿科医疗服务、推动护理事业发展,多措并举,全力促进医疗能力升级。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我市始终高度重视儿童健康的全面保障,自2016年以来,相继出台了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双十条”政策举措,取得了一系列工作成效:
一是儿科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通过加大对儿科医师的招聘和培养力度、给予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截至2021年底,我市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执业(助理)医师0.803人,超过了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的“十三五”期间达到0.69名的要求。
二是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儿童医院两院区为龙头、以综合性医院儿科为主体、以妇幼保健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加强我市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据近年来秋冬季儿科就诊高峰监测数据显示,我市儿科医疗资源供需总量相对均衡,能够基本满足我市儿科诊疗需求。
三是儿童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调整完善市级儿科质量控制中心,借助专家力量持续改进儿科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由市儿童医院牵头,与我市18家医疗机构建立儿科医联体,形成了医联体内医务人员技术派出和进修培训双向流动机制;在儿科医联体内调拨使用儿童医院院内制剂,满足儿童用药需求。
一是护理队伍持续发展壮大。截至2021年年底,我市注册护士总数达到4.68万人,较2015年底增加38.5%;全市床护比由1:0.53提高到1:0.68,逐渐趋于稳定;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大专及以上护士占比从89.2%提高到95.9%,其中本科及以上护士占比为69.3%,护理人力结构得到优化。
二是护理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建立了以“专业需求”和“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分层级、全周期培训体系。目前,我市医疗机构新入职护士培训合格率达100%;二级以上医院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培训率均达到100%;专科护士队伍培养日益规范,共培训重症监护、急诊、手术室、静脉治疗等7个专业专科护士3901人。创新性开展“十百千”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评选出“十大护理领军人物”、“百名护理精锐”、“千名优秀护士”共1012名,逐步建立我市结构合理、定位清晰、方向明确的梯队型人才储备库。
三是老年护理服务布局逐步完善。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各层级任务指标,增加老年护理资源供给;2020年在全市范围内启动老年护理服务评估工作,开展老年护理人员培训工作,统一培训大纲,建立市、区、医疗机构分层级培训体系,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截至2022年8月,开展全市老年护理同质化培训4期,覆盖全市48所三级医疗机构及16个辖区,累计培训61186人次。联合多部门规范医疗护理员培训,充实老年护理队伍,探索医疗机构和医学院校合作培养首批96名医疗护理员;拓展老年护理服务模式,通过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延续性护理服务等,拓展护理服务领域,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作用,为老年人提供综合、连续、协同的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和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有效提升老年人就医获得感,逐步满足老年患者多样化、差异化的护理服务需求,初步构建以机构为支撑、社区为依托、居家为基础的老年护理服务体系。
天津市急救中心是如何做好院前急救体系化建设工作,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分配好力量全力以赴为全市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工作jdb电子,将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纳入2019年20项民心工程之一,2021年颁布了《天津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市卫生健康委党委的带领下,各区卫生健康委的大力配合下,市急救中心周密部署、全力推动,通过实施“三统一、两明确”工作机制,建立起快速反应、高效运转、安全可靠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
中心按照以市急救中心为1个中心,在远郊五区和滨海新区分别建设1个急救分中心、每8万人口建设1个急救站点、每4万人口配置1辆救护车的标准,统一对急救分中心、急救站点和救护车进行规划布局。
目前,全市205个急救站点均已正常运行。全市救护车数达到449辆,其中,负压救护车数达到128辆。用车高峰时段能够实现220辆救护车同时备勤,全市院前医疗急救接报至到达现场平均时间低至9分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天津市委编办为市急救中心增加371个编制,通过“海河英才”等人才引进政策等多种形式,按照急救单元组标准配置一线人员。目前,全市从事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急救医生已达到658人,护士达到614人,驾驶员656人,调度员168人。
全市120急救电话由市急救中心统一接听,市内十区由市急救中心直接调派急救车辆,远郊五区和滨海新区由市急救中心“一键转接”到各区急救分中心实施区域调派。实现了全市院前医疗急救电线%,达到全国领先。并在急救车到达前,给予专业的急救电话指导,实现了急救零等待。
与此同时市急救中心积极推进院前告知系统建设,通过救护车内移动电子病历终端向目标医院急诊科发送危急重症患者病情信息,使得信息流早于患者流,实现了急救关口前移。截止目前已全市45家医疗单位开通了院前告知系统,为胸痛、卒中、创伤等危急重症患者及时有效救治打造了急救信息推送“高速公路”,提高了危机重症患者抢救的成功率。
从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急救中心将急救任务进行科学分类调派,增强转送能力,全体一线人员坚持“以人民至上jdb电子、生命至上”的理念,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日常急救工作。与此同时,急救中心还努力作好外防输入、疫苗保障等本市各项疫情防控的保障工作。中心按照指令出征到邢台、石家庄以及上海支援当地疫情防控工作,圆满完成任务,得到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国家卫生健康委、河北省、上海市和天津市各级领导、急救同行和患者的一致好评。
作为市级中心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的门诊患者数量多、门诊患者诊疗需求高,请问贵院如何进一步促进门诊的医疗服务能力?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作为市级医学中心之一,肩负着全市甚至周边省市患者的门诊服务诊疗任务,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提升我院门诊的服务能力。
一是改善老年人就诊服务。加强“老年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突出相关功能,院内设置老年咨询服务台和专用通道,自助机旁安排工作人员帮助操作,随时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二是结合“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我院积极开展便民惠民服务,持续开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针对有多项检查患者需退部分费用时,设立一站式退费窗口,优化退费流程,减少病人往返多个科室。医保办公室开通了与27个省市自治区医保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方便了异地来院就医患者。针对广大的门特患者在取门特药的同时还需要取用慢性病常用药,我院首家推出“门特附加号”特色服务,门特附加号为免费号,此项惠民举措真正做到了让患者“少跑路”,同时实实在在地减轻了就医患者在医疗费用方面的负担。
三是开设特需门诊,满足患者多元化的就医需求。在我院国家级和省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基础之上,汇聚、移植肿瘤、肝胆外科、肝病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心外科、消化科、血液科、心内科、泌尿外科、整形与烧伤科、全科医学科等优势专家资源、先进医疗设备和完善服务体系。为最大限度方便复杂、疑难病例患者的诊疗,我院发挥各学科的特色优势,加强学科间协作,开展多学科(MDT)联合门诊,使涉及多系统疾病的复杂、疑难病例得到更加合理化jdb电子、规范化的诊治。
四是强化门诊管理,提高门诊预约率,继续推广分时段预约,引导患者错峰就诊,完善并优化预约时段精确到30分钟。在此基础上,重点关注预约诊疗,号源管理及特色门诊诊疗质量,全面提升患者的就医满意度。依托互联网医疗,我院将诊疗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把互联网医疗、检查检验预约、药学服务转型等工作结合起来,发挥互联网医疗在合理调整医疗资源、便民取药等各个方面的有利作用。
谢谢几位嘉宾,今天发布会几位嘉宾为我们介绍了我市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改善医疗服务的若干举措和成效,也介绍了在儿科建设、护理事业发展中的一些工作经验,介绍了急救体系建设、能力提升方面有关工作情况。全市广大医务工作者近年来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承医者仁心,主动服务大局,护佑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建设健康天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值此医师节即将到来之际,也祝全市医师节日快乐!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