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b电子走进北京市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的指挥大厅,大屏幕上“与时间赛跑 为生命接力”十个大字,让人瞬间感受到了这里严肃、紧张的工作氛围。
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也称“120”,是城市里一条永不停歇的“生命线救护车,就是患者生命的希望。
陈焜,北京市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主任,202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从2016年来到朝阳急救开始,陈焜的所有工作只为了一个目标——“要确保老百姓拨打120电话能接得起来,救护车能派得出去,为生命争取每一秒的时间。”
去年年底,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猛增,120派单量也持续增加jdb电子。朝阳120是北京市内除了北京市120之外体量最大的急救机构,工作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而且那段时间,我们本身的非战斗减员也很厉害,队伍打得七零八落,正常情况下一个班次应该运行二十几个车组,最难的时候,一个班次只能运行两三个车组。”陈焜说。
为了真正做到把病患“拉得出来,转得出去”,朝阳区卫健委动员全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共同参与到院前急救服务的转运中来。当时,朝阳区紧急组建起一支1300余人的临时队伍,由陈焜和同事们进行突击培训、突击考核。尽管都是专业的医护人员,可毕竟是临时组队,互相并不熟悉,“有的时候药品、设备、耗材,这组人下了车,下组人也不知道放哪了,大家压力都很大,血压都飙上去了。”
最难的时候,陈焜带着大家咬紧牙关坚持着jdb电子。他和同事们建了数十个微信群,24小时在线,随时解答每位医护人员的疑问。不但如此,陈焜还通过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将朝阳120调度座席从4个增加到28个,确保朝阳的任务能接得住、转得出。陈焜清楚地记得,那个时候jdb电子,最多的一天朝阳120转运了1300多人次的病患,“但我们常规的运力一天也就是200多人次。”
在陈焜看来,导致院前急救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员短缺。陈焜不断学习、创新,持续完善朝阳区“1+4+43+N”急救体系建设。其中,“1”是指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4”是指包括三家区属医院和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内的专业医疗机构;“43”是指朝阳区43个街乡每个街乡的社区服务中心都建一个急救站;“N”则是指鼓励民营资本参与院前急救。
现在,随着这一体系的不断完善,朝阳区的院前急救力量正在不断壮大。目前,全朝阳区已建起81个急救站点,陈焜还通过宣讲急救知识、搭建自救互救基地等,推动急救知识走进社区、学校。
工作中的陈焜,总是随身携带两部手机,数百个工作群里都有他的身影jdb电子,哪怕深夜、凌晨,都有他活跃的身影jdb电子。他自己也练就了“秒睡秒醒”的功夫。
“我是一个能把工作干成爱好的人。”7年急救生涯,陈焜多了一个习惯,每当走在大马路上有急救车驶过,陈焜总会特别留意一下,多看一眼。“一入急救门,一生急救人。”他说,有情怀,才会发自内心地想去干好这件事。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