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b电子李晓林是国内知名创伤骨科专家,去年十月,伴随着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安徽医院(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开诊试运行,每周往返沪皖两地看诊成为了他的工作常态。
随着长三角健康一体化的深入推进,苏浙沪皖的互动合作越来越紧密,一个又一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医联体、专科联盟陆续成立,长三角的医疗“朋友圈”不断壮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如今,一大批技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学专家往返于三省一市工作,为老百姓就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我的腰椎做了两次手术了,还是两腿没有力量不能站起来,有什么办法吗?”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安徽医院名医工作室,59岁的患者杨吉选正在咨询医生,坐在轮椅上的他声音微弱,脸上露出与年龄不太相符的疲态。过去两年,他因为腿部和腰部无力,连续接受了两次下腰椎手术,但术后恢复的效果并不理想。坐在他对面、为他看病的门诊医师,是国内知名骨创伤外科专家李晓林。
去年十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安徽医院(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开诊试运行,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首批专家团队李晓林、陈世文也正式入驻,这也标志着安徽省人民政府与上海六院合作共建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迈入实质性阶段jdb电子。此后,李晓林、陈世文等知名专家每周定期从上海前往合肥,看门诊、做手术、参与业务研讨。
经过将近半个小时的详细问诊、体检和阅读影像资料,李晓林合上了杨先生带来的厚厚一摞检查资料,判断他下肢乏力不能站立的病因并不是下腰椎病变所致,立即给他开具了胸椎磁共振检查。很快检查结果出来了,李晓林发现患者胸段脊髓空洞症和脊髓内水肿改变。他随即来到隔壁诊室邀请神经外科专家陈世文教授共同为患者会诊。两位专家分析病人症状同脊髓水肿有关,进而他们又请上海六院影像科为患者做了脊髓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MRA),发现患者有硬脊膜动静脉瘘,这与患者曾经受外伤有关,并且会导致静脉高压引起脊髓空洞症和脊髓水肿。在上海六院医生们的帮助下,杨吉选顺利进行了手术,目前身体状况已有所好转。
李晓林告诉记者,现在他每周都有一半的时间在安徽工作,前来就诊的患者中也不乏一些老面孔,陈晓就是其中之一。一年多前,陈晓因车祸发生了骨折,在当地医院手术后出现了感染和骨不连且久治不愈,最后辗转去了上海六院找到李医生做了清创植骨手术,术后病情好转逐步恢复。一个半月、三个月、半年……陈晓把复诊的时间记在了笔记本上,生怕错过每一次治疗的机会。
作为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上海六院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因此预约、检查的等待时间较长。“每次复诊我和家人都要在上海呆上几天,舟车劳顿不说,吃住行的费用确实比较高。”得知上海六院安徽医院开诊后,陈晓第一时间挂到了李晓林的号。
“这边检查速度很快,所有检查当天就能完成,李主任对我的病情比较了解,根据骨骼康复的情况告诉我下一步如何进行康复训练。”陈晓说。
李晓林坦言,苏浙皖到上海六院就诊的患者还是比较多的,其中安徽的患者占比达到10%~15%,多为疑难、复杂的骨伤骨病和骨肿瘤患者。
“对于严重的肢体损伤和复合伤患者来说,救治的时间越早越好,比如肢体离断伤患者如果能在受伤6个小时以内接受治疗,肢体存活率更好,发生感染、坏死等并发症的几率会明显减小。”李晓林说,上海六院安徽医院正式开诊后,将大大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也会有越来越多高水平专家来到安徽工作,他们自己辛苦了跑的路多了,但广大患者方便了跑路少了,让安徽乃至周边地区的患者在安徽就能享受上海六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
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学科规划管理处处长杨会志介绍,今年下半年,上海六院安徽医院将正式开诊。双方将依托上海六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的力量,以上海六院安徽医院为载体,在现有的创伤系统疑难危重症诊断治疗的基础上,不断开展先进诊疗技术,逐步攻克创伤相关并发症治疗的技术瓶颈,推动管理、技术、品牌“三个平移”,逐步实现与上海六院同质化发展,建设成为国内一流高水平医院,辐射长三角居民。
随着长三角健康一体化的深入推进,苏浙沪皖加强互动合作,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版图正在不断扩大。作为安徽首个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今年二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安徽医院也迎来了正式开诊。上海曙光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安徽医院执行院长高月求表示,下一步将借助上海曙光医院的强大医疗技术支撑与指导,陆续引进100项以上新技术、新方法、新项目,把安徽医院建设成高水平的脏器纤维化类疾病中医临床诊疗中心。
记者从安徽省卫健委了解到,安徽目前已获批六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其中四家和长三角其他地区高水平医院开展合作共建,目前各项工作都在有序推进。
如何让优质医疗资源辐射更多的患者?除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之外,一个又一个医联体、专科联盟、科联体陆续成立,让长三角地区的医疗“朋友圈”不断壮大。通过互动,越来越多和高月求、李晓林一样的高水平专家把顶尖的医疗技术输送到长三角各地。
在长三角专科联盟框架协议下,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医大一附院、省二院等牵头成立省级专科联盟25个。同时,安徽省卫健委统筹指导皖北八个市级医院,选取41个薄弱、紧缺专业与沪苏浙结对帮扶城市医疗机构建立协作关系,目前共有32个医疗机构以各种形式加强与对口帮扶城市之间的合作。
下一步,安徽在推进现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将争取和沪苏浙高水平医院深化合作共建,推进管理、技术、品牌“三个平移”,加快提升疑难重症诊疗能力和水平。长三角各地也将不断创新区域医疗合作模式,到2023年底,安徽将推动每个市与沪苏浙成立跨省医联体、专科联盟、科联体等不少于10个。同时,以沪苏浙结对帮扶皖北八市为重点,争取沪苏浙三甲医院在皖北每个市重点帮扶一家市级医院,每年互派医疗技术专业人才进行学习交流。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引领下,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加快迈向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备受瞩目。
今年四月,2023年长三角医学创新转化峰会在安徽召开jdb电子。就如何打通医学创新转化中的“堵点”、推动优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鼓楼医院、中国科大附一院等长三角地区医院的科管专家们展开对话交流。
峰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大附一院院长葛均波作了《构建以临床为导向的医学创新体系》的专题演讲。作为国内外著名心脏病学专家,葛均波长期致力于冠状动脉疾病诊疗策略的优化与技术革新,创造了冠心病治疗的多项“第一”。他对“心肌桥”的突破性发现,更是震惊了医学界。
“医生是创新的主体,我们鼓励医生在临床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在会议间隙,葛均波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坦言,安徽此前和苏浙沪在医学创新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此他曾多次召集医院的学科带头人展开讨论,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医学创新,医院也会给大家提供平台和机会。此后,医院设立了首席创新官,采取一系列举措支持jdb电子、鼓励一线医护人员开展临床转化研究。
如今,医院授权专利数量连续三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在国内首个医院创新转化榜单“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排行榜”中,排名全国第37位。葛均波相信,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布局下,苏浙沪皖的联系将越来越紧密,相信安徽在医学创新的道路上会稳步前进。
日前,针对一名不明原因红细胞增多患儿jdb电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安徽医院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血液肿瘤专家团队开展线上MDT会诊。专家们就该患儿病情进行详细讨论,在明确患儿红细胞增多原因后,对患儿开展了介入治疗。记者了解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安徽医院开诊以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学术主任团队全面进驻,新技术、新项目开展109项,填补安徽省内空白20项,关键医疗核心指标明显增长。
近年来,安徽大力发展远程医疗,促进长三角其他地区三甲医院与省内医院对接,汇聚长三角优势专科专家资源jdb电子,开展远程医疗咨询服务,提高医疗资源的共享利用率,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在加生健康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安徽启动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持续推动长三角区域检验检查结果互联互通互认和肿瘤医疗数据共享应用。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