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b电子近日,中国健康传媒集团舆情监测中心发布2022年度药品舆情报告,对年度药械化舆情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应对建议。
报告显示,2022年药械化舆情信息总量再创新高,网民关注度持续升高。在药品方面,化学制药、中药相关事件吸引舆论聚焦;在医疗器械方面,第二类医疗器械相关事件数量占比近六成;在化妆品方面,基础护肤品相关热点事件数量大幅上升。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舆情监测系统监测发现,2022年,药械化舆情信息总量达到8654万条,再创新高(如图1所示)。自2018年以来,整体上药械化舆情信息年度总量呈上升趋势。从近三年来看,受新冠病毒疫苗、药物等相关信息影响,药械化舆情信息年度总量逐年递增,其中2022年较2021年增加25.8%。
从细分领域看,近五年药械化舆情信息中,药品相关信息量占比均超过80%。而2021年、2022年的药品相关信息量占比均超过九成。2022年,医疗器械相关信息量占比有小幅增长,化妆品相关信息量占比比2021年有所下降。
从药械化舆情月度走势分析来看,2022年药品相关舆情一直处于高位,全年有4个月单月信息量超过800万条。而12月单月信息量更是逾千万条,舆情达到顶峰(如图2所示)。12月份,受新冠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影响,新冠病毒治疗药物获批、供应及销售情况备受关注。此外,多种新冠病毒感染对症药品被抢购也引发全网热议。
医疗器械方面,舆情在2022年3月、11月、12月出现大幅波动。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不断优化,受涉疫医疗器械短缺、价格上涨等相关信息影响,舆情于12月份达到顶峰。此外,受“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临时纳入各省医保”等信息影响,3月份舆情出现明显波动。
化妆品方面,舆情较为平稳。4月份,相关信息量达到顶峰。“戚薇抖音直播间售卖的科颜氏被疑假货”“强生宣布将于2023年起在全球停售含滑石粉的婴儿爽身粉”“牙膏不具备‘促长牙’‘补牙洞’功效”“警惕外泌体化妆品营销噱头”等信息受到较多关注。
从传播渠道来看,微博平台是药械化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占据绝对比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民对相关话题的参与度很高。
结合中国健康传媒集团舆情监测中心《舆情周刊》“两品一械”排行榜收录的400余个热点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可发现2022年药械化热点事件发生地域、影响范围、类型特征等具有以下特征。
2022年药械化热点事件中,包括多个涉疫药械热点事件,涉及新冠病毒治疗药物新药审批、使用销售,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相关问题等。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9价HPV疫苗、罕见病药物氯巴占、装饰性彩色隐形眼镜、强生爽身粉等事件均再次引发广泛关注。产业与资本动态也吸引了众多目光,涉及股价或企业业绩“过山车”、降糖药及OK镜市场格局、药企之间专利纠纷等。此外,直播带货、微商、网售等新业态也有较高关注度。
一是热点事件多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从地域分布来看,2022年药械化舆情事件地域分布排名前五的省(市)为上海市、北京市、广东省、浙江省、河北省。近三年,北京市、广东省、上海市均处于前五。可见东南沿海省(市)以及药品工业较为发达的省(市)舆情热度较高。
二是境内事件及个别性事件占比上升。从事件发生地域来看,以境内外维度分析,2022年,境内新冠病毒疫苗、治疗药物及涉疫药品、医疗器械相关信息量大增。而同期,境外新冠病毒疫苗、治疗药物等相关信息远少于2021年。因此,2022年境外发生的影响至境内的事件占比明显下降,较2021年下降10个百分点。虽然境外事件比例下降,但其影响力不可小觑。
从事件影响范围看,2022年仍是全国性事件占比最高,达到42.4%,较2021年有小幅上升。影响单独地区或省份的事件占比与2021年基本一致,跨地区事件占比小幅下降。
此外,行业性事件占比大幅下降,由超七成降至不足四成。个别性事件及个别扩大至行业性事件占比较2021年有大幅上升。其中,各公司公布开展新冠病毒疫苗、治疗药物临床试验及相关数据,各企业开展药品研发及商业合作等事件较多。
首先,如表所示,在热度排名前十的法规文件中,最受关注的是《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的发布是对新业态的一次系统、全面的法律规范,直击行业痛点和难点,不仅与企业经营息息相关,更关系到百姓购药渠道。《办法》在起草之初就备受关注,多次征求意见也引起广泛讨论,最终于2022年出台实施,舆论几年来积聚的势能得以释放。
其次,有4个文件与“十四五”规划相关,开启了“十四五”规划在医药领域的谋篇布局,为未来医药产业、药品监管等指明了方向jdb电子。
最后,对医疗器械分类的明确,对化妆品功效宣称的严管,剑指产业顽瘴痼疾;急需药品临时进口有章可循,回应社会关切;药品召回、中药材GAP的新规贯彻新理念,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其落地实施亦备受期待。
一是化学制药、中药信息量占比显著上升。从热点事件涉及的药品品类来看,2022年化学制药相关事件占比最高,较2021年大幅上升23.8个百分点,主要为新冠病毒治疗药品相关信息。其次为生物制品相关事件,虽较2020年、2021年有明显下降,但仍占比近四成。最后为中药相关事件,占比增幅明显,主要为各部门发布的相关政策类信息。
二是舆情关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非法生产经营”“产品不合格”方面。“非法生产经营”(主要为违规销售处方药、涉疫物资囤积居奇相关信息)“产品不合格”“假冒伪劣”“疑似不良反应”“药品滥用”信息量位列前五,占比分别为31.4%、20.0%、14.3%、11.4%、5.7%。与2021年相比,“非法生产经营”占比增幅显著,跃升至第一位,如“京东大药房存在秒开电子处方、违法网售品等乱象”“境外聊天平台销售‘’”“测评博主检出辉瑞Paxl ovid印度仿制药存在假货”“‘黄牛’哄抬退热药价格”等。“产品不合格”事件占比大幅下降,但仍位居第二位,“假冒伪劣”事件排名第三位,占比较之前略有降低,“疑似不良反应”事件占比降幅明显。此外,“垄断经营”“虚假宣传”相关事件有所抬头,“供应紧缺”“医务人员操作失误”“非法行医”等问题逐渐减少。
一是第二类医疗器械相关事件信息占比近六成。2022年医疗器械热点事件中,第二类医疗器械占比最高,达57.5%,主要为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等防疫用医疗器械及安全套、体温计、种植牙等高需求产品,主要原因为“不合格产品”“假冒伪劣”“虚假宣传”等。第三类医疗器械次之,占比30.8%,主要涉及角膜接触镜、注射用透明质酸钠、呼吸机等,主要原因为“不合格产品”“非法生产经营”等。第一类医疗器械相对较少,占比11.7%,主要涉及膏药贴、雾化眼罩、一次性止血带等,主要原因为“不合格产品”“假冒伪劣”等。
二是“产品不合格”问题增量明显。2022年医疗器械热点事件涉及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产品不合格”“非法生产经营”“假冒伪劣”“虚假宣传”等方面。
与2020年、2021年相比,医疗器械“产品不合格”相关事件占比明显上升,“非法生产经营”“假冒伪劣”“虚假宣传”等事件占比均有所降低。其中,“产品不合格”事件占比最高,为59.5%,涉及监管部门监督检查过程中查处的问题产品及企业主动召回的产品等,相关产品多为医用口罩、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等。热点事件如 “伊仕生物生产‘不合规’医疗器械被罚”“美国制药公司Celltrion USA召回了4.55万份新冠病毒快速检测盒”“飞利浦召回14207台问题呼吸机”等。
其次为“非法生产经营”问题,多涉及防疫用医疗器械及检测试剂盒等,热点事件如“多地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供应紧张”“来宾爱尔眼科医院使用过期尿素测定试剂盒被罚”等。
此外,“假冒伪劣”“虚假宣传”事件多涉及医用口罩、美容仪、角膜接触镜等。热点事件如“沪豫警方联合破获制售伪劣口罩150余万枚”等。
一是基础护肤品相关热点事件数量大幅上升。从热点事件涉及的化妆品品类来看, 2022年基础护肤品(包括水、乳、霜、液等)热点事件占比大幅升高,如“薇诺娜面霜疑似产品质量不合格”“考拉海购平台销售的雅诗兰黛护肤品套装疑似假货”等。此外,涉及化妆品小样、彩妆、祛斑霜品类的热点事件近三年来首次出现,如“多平台商家销售非卖品‘化妆品小样’”“山寨花、花西子等彩妆产品遭山寨造假”“直播平台销售‘私定’祛斑霜”等。而往年关注度较高的染发护发产品、面膜、防晒产品相关事件占比明显下降。
二是“虚假宣传”问题突出。从化妆品热点事件涉及的问题来看,2022年“虚假宣传”问题仍然突出,占比超过四成。“外泌体化妆品”“防龋牙膏”“功能性护肤品”“儿童彩妆”等事件均引发关注。“非法添加”“产品不合格”等问题占比下降;“非法生产经营”“过期产品”等问题占比升高。
2022年是新冠疫情的第三个年头,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艰巨。药品领域舆情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生等关系愈发紧密。
防疫药械作为疫情防控最有力的“武器”,药械化产品作为满足人民健康需要、高品质生活需求的重要支撑,始终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药品舆情信息量持续保持高增长,特别是药品、医疗器械相关的舆情占比继续扩大。民间舆论场中相关议题经常成为讨论焦点。药品监管系统顶住压力,实干奋进,药品监管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同时,药品领域舆情风险的多样性、隐蔽性、流动性、叠加性、衍生性更强。综合年度舆情传播规律与特点,以下三点值得关注。
深刻理解和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深刻内涵,提升舆论研判能力,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产业链供应全球化、产业转移、产业流程再造等引发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如对新冠病毒疫苗、治疗药物知识产权豁免jdb电子,原研药与仿制药的专利纠纷等,一些企业诉诸舆论,给监管带来压力。同时,中国药企“出海”,更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但“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相关信息影响迅速传导至资本层面,引来对相关产业的高度关注。
药品监管部门需要深刻理解两个大局对我国药品监管的影响、对舆论生态的影响、对舆情趋势的影响,做到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随着新冠疫情影响进一步降低,各项政策举措的落地实施进入关键期,需要加强舆情预判与研判,不断增强前瞻性,更好地辅助监管工作高效开展。
当前,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产业链不断向上下游延伸,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逐渐成为常态。研发企业、生产企业、进口企业、销售企业、品牌企业,集团公司与分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线上与线下等,涉及的主体众多、分散,对于质量安全、合规销售的关注有着多维触点。在任何一点出现舆情,都可能由点及面,涉及甚广。因此,还需加强药品舆情的全链条、全周期管理。药品监管部门不仅要关注某地、某一企业的舆情情况,还要拓宽视野,对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给予关注。
另外jdb电子,对关联舆情、衍生舆情、次生舆情也需加强风险研判。对产业、企业、其他领域的相关舆情也不能忽视。特别是新冠疫情加速人们生活方式的线上化,加之新媒体不断演变,越来越视觉化、社交化、圈层化、用户化、私密化jdb电子,舆情暴露的风险增加,且常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如企业股价震荡引发对产品有效性、销售合规性的质疑;集采规则调整,超低价集采中选产品质量问题引发关注;种草营销等炒作新概念、伪概念,相关产品鱼龙混杂;明星在直播带货、微商等领域风生水起,一旦产品出现问题,引发粉丝“站台”“骂战”;一张朋友圈截图引发相关药品“抢购潮”;线上流量转移至私域流量并导致线下黄牛、假货横行等。应及时发现舆情关联性、延展性,推动舆情应对从“被动处置”向“主动防范化解”转变。
2022年,舆论场矛盾有进一步激化的趋势,特别是在微博以及高度社交化媒体上,民间舆论场矛盾表现更加突出。如与明星企业、文娱明星相关的事件中,针锋相对的冲突尤为明显jdb电子。药品相关信息尤以微博信息占比极高,网民高度参与,专业与大众、理性与感性的分歧更加凸显。加之群体的圈层化、算法逻辑、大数据推送等传播机制,“茧房效应”增强,舆论引导的难度更大。
另外,信息的海量增长带来信息的“快消”。文字传播更偏重标题抓人眼球的字眼,热搜上简短表述的话题即能引爆舆论,即使不“唯流量”论,信息的有效触达也需要流量,网民不加理解、不假思索地转发评论进一步固化了这一逻辑。迅速在舆论场占有一席之地的短视频,则让视频表达渐成趋势,从“有图有真相”到“眼见为实”,信息传播从“迅速到场”到“时时在场”再到“不能离场”,唯快不破、首因效应是传播奉行的守则。时间差导致的信息差,直接结果就是真相的失真与误解。短视频的冲击,显露了传统信息审校、播发机制的滞后性,权威不断被消解,包括传统媒体、专家学者的影响力式微。
舆论生态的变化给药品监管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带来诸多挑战。相关部门还需加强议程设置,善于利用现有的传播机制和规则,找准突破口,实现破圈传播,积极作为、主动引导,掌握舆论主动权。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机遇与挑战并存。药品监管任务艰巨,备受期待。良好的舆论环境关系到民心向背,关系到各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舆情引导力也是生产力,需要高度重视,持续发力,不断改进。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